【资料图】
中新网抚州8月9日电 (熊锦阳)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水南圩乡,依托“农光互补”的产业模式,当地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,还提增了菇农种植效益,进一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“绿色能源+生态种植”的融合发展。
“现在已经出菇了,而且都是卖得出价的茶树菇。”8月9日,在广昌县水南圩乡易地扶贫搬迁(瑶前光伏棚)后扶基地,菇农罗木云在标准化菇棚里挨忙碌地检查着蘑菇菌筒,满脸都是笑意。
罗木云已有十多年的茶树菇种植经验,此前使用的都是自己手工搭建的木质菇棚,“以前种茶树菇我们是在水边搭建一个小木棚,刮风下雨时棚子左摇右晃不说,每次换菌桶还得挑着担子走在泥巴路上。”而今的标准化新菇棚,钢架结构,固定平板式太阳能光伏在屋顶整齐排列,屋上发电、屋下种菇,“菇光互补”、一棚两用。
“面积更大,也更安全,加上空气流通更好,种菇发病也少了很多。自来水、水泥路等基础设施更是一应俱全。”罗木云聊起新菇棚,不停地点头称赞,目前他已经种植茶树菇10万筒,长势良好并开始陆续出菇,“自从用上了新建的标准化新菇棚,我的茶树菇种植规模不但翻了一倍,每年的收入也大大提高,以前一年只有四五万元的收入,还得时刻关注养殖棚的安全问题。现在我不但一年能有十多万的茶树菇种植收入,而且还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农活,日子是越过越红火。”
“通过争取资金,立体设计,我们对传统的种植大棚进行了升级改造,在对大棚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同时,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标准化建设,吸引了周边许多茶树菇种植户入驻。”水南圩乡党委书记刘璟向记者介绍,“农光互补”大棚的建设成功解决了茶树菇生长温度、湿度难控制和茶树菇难保存的问题,在集约化、立体化使用土地的同时,更使得茶树菇的产量得到提高,“现在我们的茶树菇产量要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10%,而且降低了菌子发病率,提高了菌子出货质量,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。”
此外,当地还建设了有机珍稀食用菌现代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,积极探索茶树菇质量安全追溯管理,创建QS认证产品及九头峰品牌,与县内物流企业建立合作,构建菌种、菌包、鲜品等冷链物流流通站—集散中心—种植基地三级节点布局体系。
截至目前,水南圩乡“农光互补”工程已拥有光伏大棚15座,发电总量1276.5kW,年均可发电130万度以上,大棚室内每年可种植茶树菇200万筒以上。预计到2025年光伏发电可实现总产值2760万元,茶树菇可创造出1.5亿的产值,为当地农户稳定就业、产业致富和壮大村级经济提供坚强的支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