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届“庐州谜会”开幕式
每逢节日,猜灯谜活动遍及合肥城乡(资料图片)
(资料图)
合肥猜灯谜的习俗历史悠久,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灯谜活动更是遍及城乡,参加者踊跃。而在1984年举办的首届“庐州谜会”,盛况空前,在中国谜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这届“庐州谜会”为何影响如此之深?
合肥人刘铭传 把灯谜带到台湾
灯谜,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,又叫“灯虎”。猜灯谜又叫“射灯虎”。作为一项文化活动,它最早出现在宋代,到了明清时期在民间十分流行。
而据史料记载,合肥灯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,当时合肥著名的诗人江云龙、阚轶群、鲍庚等均是制谜高手。这些方家对庐州灯谜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比如,民国时期的合肥人阚轶群,是南社社员,著名的编辑、谜家。曾供职于两路局,代表作品《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》;祖籍歙县棠樾的鲍庚是民国时期北平射虎社的成员,在合肥任县令时常于元宵节期间置谜悬猜,与民同乐。
另据史料记载,民国时期有个汇聚大批“谜家”的社团“俭德储蓄春灯社”,它成立于1923年,会员有40余人。其中包括胡惠生、朱尊一、朱端甫、胡寄生、胡朴安、胡寄尘、胡湋平、阚轶群等八位安徽谜家。而且,著名的“张家四姐妹”之一的张允和就是一个灯谜爱好者。不过,她除了灯谜外还酷爱昆曲,因此她所做的谜语都是有关于昆曲的。更为重要的是,清代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合肥肥西县人,幼时就喜欢猜谜,是个猜谜行家。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,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。他去台湾后,以巡抚的身份亲自开设猜谜活动,就把灯谜从内地带到台湾,并在台湾开花结果,为灯谜的传播做出贡献。
除了名人、大家的传承创作之外,清末时期,每逢元宵、中秋等传统佳节,合肥的城隍庙到文昌宫再到鼓楼的一路上,灯火通明,热闹非凡。人们欢歌笑语,喜聚一堂。猜灯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,路旁挂满了贴上谜语的花灯,供市民观灯猜谜。
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丰富,灯谜活动也是遍及城乡,一些群众灯谜组织也不断涌现,在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在众多的灯谜队伍中,“合肥市灯谜协会”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合肥市灯谜协会是合肥市灯谜爱好者参加的群众性文艺团体,协会原名“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组”,1981年由范淑敏、吴仁泰、陶士正等人发起成立。
40年前的首届“庐州谜会”
说起合肥市灯谜协会,在不少人心里最难忘的还是1984年在合肥举办的首届“庐州谜会”。 那届“庐州谜会”上,来自上海、南京、兰州等全国14个省市、自治区29个城市的96名代表相聚在合肥,场面十分壮观。“会一代风流登黄山览胜,集四方谜家聚庐州商灯”,一时在中华谜坛传为佳话。此次谜坛盛会还被载入《中华谜语大辞典》之《谜坛大事记》中,可见其影响之深,意义之大。
首届“庐州谜会”的展猜活动,是在当时的省国防工办招待所的会议室,会场气氛十分融洽,与会代表就谜格问题、谜风问题都进行了讨论,还进行了内部展猜,各地代表广泛交流了谜艺。最有意义的是,代表队还带来颇具地方特色的扬州酱菜、九江瓷器、杭州折扇、南京雨花石等奖品,为谜会增添了新的亮点。
首届“庐州谜会”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,就是探讨由柯国臻、吴仁泰、金瓯三人联名提出的“关于统一谜格的建议”。经过讨论,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有统一谜格的必要,谜格也应该简化。这一辈谜人求真务实、研究灯谜理论的学术之风,不能不服。而正是这届谜会的这个建议,深深影响和改变了灯谜创作中“谜格”的问题,应该说是灯谜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之一。
为了让首届“庐州谜会”开得更加有声有色,谜会的压轴戏,是在风景秀美的黄山上闭幕。那些“命题创作”中的一个个景点,顿时映入大家的眼帘。天都峰、光明顶、始信峰等地方的奇松、怪石、险峰、云海都成为各位谜界大家信手拈来的题目,让这次活动达到了高潮。
有开拓当然有传承,20年后的2004年4月,第二届“庐州谜会”再次举办。据统计,合肥市灯谜协会自成立以来,已举办群众猜谜活动近千场,举办群众灯谜大赛几十次,参与人数累计数十万。协会中包括15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,他们都是在灯谜研究领域成绩卓越者,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武汉等10多个城市举办的谜事活动,获得团体奖和个人奖多项。获得全国灯谜大赛团体冠军、个人冠军多次,夺冠次数全国领先。这些成绩当然令业内瞩目。
近些年来,灯谜事业在合肥更加蓬勃发展,特别是2013年“庐州灯谜”成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,“合肥灯谜”的品牌盛放出璀璨的光芒,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