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热点评!p2p是什么平台-p2p是什么玩意

互联网   2023-04-30 09:14:06

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p2p是什么平台,以及p2p是什么玩意的资料,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

我们又见证了历史性时刻,曾经红极一时的P2P网贷终于完全归零了!


(资料图)

11月27日,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年会上表示,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,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。

过去半年,银保监会时不时出来倒数,从6月底的29家,到8月末的15家,再到10月中的6家和11月初的3家,P2P在市场的注视下小步快跑,奔向“历史的垃圾堆”。

而金角财经,也从P2P高光之时,到爆雷时期,都陆续推出过文章讲述P2P的本质,我们收到过七八封律师函,也吃过五六个官司。与此同时,还被投了P2P的人反驳与谩骂。但不管怎样,一切都结束了。

自此以后,中国再无P2P。留下的,是一地鸡毛,一片狼藉。

马云在2019年说过一句话,“P2P从第一天起,就不是互联网金融,它是一个有了网页的非法集资产业。”

不管人们对马云看法如何,但他这句话,是对的。

从P2P诞生的那一天起,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金融产品,更不可能成为“助推中小企业”的普惠金融模式,本质上,它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流量游戏。

当初,我们执着于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”,认为P2P会背负起这项社会功能,“将通过金融技术,做到真正的普惠金融”时,我们就注定经历,互联网金融这大梦一场。

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聊一聊P2P为什么不可能成为“普惠金融”,又为什么必然会成为一个骗局。加上了技术的过度应用,以及极致的流量玩法,它如何成为了规模空前的世纪骗局。

1.P2P与温州帮

P2P是一个由外国传入中国的舶来品,但只在中国发展与兴盛。

2007年6月,中国第一家网贷平台——拍拍贷宣布成立,向海外P2P公司学习得有模有样,做着撮合借贷双方的生意。

所谓的P2P,从技术开发上来说,是点对点。

理论上,一个P2P平台应该是一个完全中立的撮合平台,作为一个桥梁,连接出款人和借款人。在这过程中,平台帮出款人审核借款人的资质,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,所有资金都走第三方支付。

说白了,就是个中介。

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,在东南沿海民间资本发达的地方,有不少浙江人,尤其温州人开始玩起了P2P。金融危机过后,万物复苏,企业紧缺资金,资金缺乏投资渠道。P2P充当了集资的工具,一张张功能简陋的集资网页出现在温州。

就像他们做生意的天赋一样,头脑灵活的温州人,在民间已经测试过P2P的可行性,也就是说,他们早就看透了P2P的本质。

恰好,后来爆雷数额比较大的P2P平台,就有不少来自温州等地。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温州帮的卢氏家族,以至于不少人将P2P爆雷潮的最大帮凶归结于温州帮。

不过,那时候能玩P2P的,都是有钱人。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温州人那么有钱。之后很多年,这样的创新模式与业务并没有在中国掀起什么波浪。因为那时候的网站推广渠道有限,规模也有限,没几个人知道P2P是什么玩意。

就算知道,也大多是持观望态度。因为P2P平台信用不健全,借款人无法知道标的真假,也就没几个人敢拿出真金白银来换取回报。

2.互联网让P2P大爆发

直到2014年,一切开始改变。

那时候,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大爆发,互联网被应用在了各行各业,包括金融。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政策新风吹来,推行普惠金融,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了一时的风潮,这彻底改变了行业无法破圈的现状。

P2P机构乘着这股春风,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,遍地开花。

移动互联网的技术,似乎让P2P之前存在的问题,一夜之间都解决了。

比如人们最关心的标的真假问题,P2P平台会在相关页面披露资金方向,生意进度,投资人清晰明了地看到了自己的钱用在了刀刃上。比如有一家叫礼德财富的P2P平台,他们的标的以玉石生意为主。投资人随时会通过P2P平台看到一块块泛着绿光的石头。

但其实,P2P平台要真正地运转起来,具备信用才是最重要的。人们之所以敢把钱存到银行里,就是知道银行都是国有的,是可信的。

为了给P2P平台增加信任度,平台们一个个都推出了“国资背景”、“上市公司”的身份,大大的靠谱写在了脸上,一举解决了P2P平台是否值得信任,是否稳定的问题。

P2P在这时候,都拿出国企和上市公司背书了,还有汪涵啊王宝强啊范冰冰啊都出来代言,能不值得信任吗?

还真有不少不是那么确信的,毕竟一投就几万几十万。如果礼德财富那些石头是涂了油漆的呢?又或者这些石头是从别人那借过来的呢?

那有人去确认不就好了,什么人,第三方啊。尤其懂行的第三方。

没错,我要说的就是那些财经自媒体大V,“第三方理财评测平台”。

P2P们出来多了,时不时总会出现一些野鸡平台。这时候,除了上边说的背书,要扩大规模,这些大V们的导流是最有效的。

十多年来,物价一直在上涨。大部分普通人群是有理财欲望的,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存款跑赢通胀。大V们一口一句“你不理财财不理你”,让你感到把钱放在银行里简直是羞耻。

这些大V,天天在理财公号上“普及经济知识”,然后“教会小白去理财”。他们啊,一个个都超有才的,又是“看懂平台背后的资产端”,又是“在高收益和安全之间,找到平衡点”,粉丝顶礼膜拜。

在给你灌输了各种理财知识后,大V们利用信任,将粉丝一波波地引导去投资P2P理财产品。这些投资,动辄几万几十万。

这时候你会发现,这一环环的,简直就是全方位的围猎。围猎的对象,就是平头老百姓们手上的存款。

所有P2P平台刚创立时的商业说明书,都会提到中国居民的存款规模有多大,P2P市场又会有多大。所以P2P一开始,理想就很大。

要让人们把自己的存款与积蓄拿出来,最大的痛点就是“保本”。所以中国的P2P平台都打上了固定收益的标签,并且还是比存款利率高出数倍的固定收益,承诺刚性兑付。

理财的需求、贬值的焦虑,以及对P2P的认可与信任,还带着丝丝贪婪,都驱使着人们将存款从余额宝、银行搬家去P2P,因为那边收益高,还保本。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了这个理财新风口。

这时候,互联网 的优势呈现出来了。

智能手机普及,轻易就可以触达所有人,也轻易地触达所有人的钱包。这让P2P平台更快速高效地规模化。人们轻松打开App,将毕生的积蓄通过第三方支付转去P2P指定的账户,就坐在家里等收钱,时不时还可以查看一下那笔资金的去处。

快速规模化,意味着平台可以触及到更多的钱包,圈回来更多的钱。不少平台,轻松就有上十万投资人。而这些投资,一笔都是几万起。没有哪个行业能这么快速有效地圈到这么多的钱,还有什么比做这个来钱更快呢?

科技真是带来一个美妙的世界。

金融的核心的是信用,信用在机构的体现,是风控。这时候的P2P,只要没有透明有力的监管,轻易就会疯狂起来。而且,它们确实疯狂起来了。

平台们针对用户做各种营销包装,包括找各种明星与大V做背书;包括满世界地铁路牌加电视节目做广告;包括竞相把利率提到更高,年化25%都屡见不鲜。

这一切,目的都是为了把更多的钱圈进来。

那些喊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大V们,并没有帮你去找优质标的,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优质标的。他们只会把一些标的包装得像个优质标的。

你要说信用,要说风控。P2P平台找来背书的那些国资背景和上市公司,大多是花一大笔钱,让那些国企或者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或者孙公司,或者只是参股公司的子公司,进来占个0.1%的股份,便成为了国资背景或者上市公司背景。

爆雷后,这些“背景”们全跑出来撇清关系。但爆雷前,这些P2P天天在宣传自己是某家国企的参股平台时,他们并没有一家出来否认,气都没吭过一声。

至于所谓的资金由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,其实,P2P平台只要注册一堆皮包公司,盖几个章,轻易就能把钱挪出来了。

所以说,那时的P2P,他们的重心不是信用,也根本不是金融,而是一个搞流量的平台。

没错,就是流量,流量就是天量的钱,流量更是没有边界,没有底线。

接着,不断有风投机构、创业者打造新的平台,P2P名噪一时,成为了那时互联网金融大潮中最靓的仔。

2017年鼎峰时期,P2P网贷平台高达5000家。当年5月底,网贷余额逼近1万亿元大关,当月成交金额高达2488亿元。

当年7月,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50782亿元,突破5万亿大关,相较于2016年同期猛增112%。5万亿是什么概念?想想2008金融危机时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,总共才4万亿。

3.P2P运营内幕

P2P爆雷以后,人们都好像很聪明的样子,喜欢说,年化都快20%的利率,哪有什么行业能赚这么多钱的?

真相比这残酷多了,如果要拉平成本,让整个模式运转下去,那这行业得赚年化45%的利润。

年化12%~18%的投资人收益,这是这笔资金必备的基础成本。

再加上运营成本10%,还有,P2P平台要赚取的15%。

以及导流成本8%,对,那些看起来分析在理、客观中立的财经大V给P2P导流都有抽成的,抽的还不低,一般每笔抽成7、8个点。

这些,加起来就45%了。

所以,年化超过45%的收益,放眼看去,除了房地产、高利贷,还有什么其他的资产呢?

不管,反正你平台承诺保本、承诺兜底、承担了所有资金安保的责任,那就得做到。

所以,基本上P2P平台都会涉嫌自融。毕竟按照标的里说的项目去投资,根本不可能会有预期的收益。自融以后,资金基本都拿去做冒险生意,赌对了,收益回来,账也就平了。但收益还没回来之前,或者赌输了的话,高收益只能靠新进来的资金偿还。

没错,就是人们声口相传的庞氏骗局、借新还旧,这样一来资金窟窿也会越来越大。

为了让更多的资金进来,P2P们把金融变成了一个流量游戏。平台承诺的收益竞相提升,疯狂的时候有投资用户拿到过年化25~30%的标的。

除此之外,有些P2P平台开始了各种尝试。

第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投资房地产。但那时楼市渐渐开始了变天。2016年开始,就出了很多调控房地产的政策,所以,炒房变得艰难和危险,随时都会断弦;

有相当一部分P2P,都曾通过放超利贷维持平台盈亏。臭名昭著的714高炮,背后的玩家就有不少是P2P头部平台。714高炮,指的是那些期限为7天或者14天的高息网贷,一笔2000块,扣掉砍头息800,到手1200块,7天后还2000。利息方面,年化超过4000%。循环放贷,一个月能放4笔,被江湖称之为“高炮”。

超利贷的故事,我们在《日落宁波港》里讲得深入极致,不过多重复。这里我们只说,伤天害理多了肯定会被收拾的;

最后还剩下一种操作,就是真的在做中小企业贷款。但,可不是老老实实做,这行要做出来还是得旁门左道,期限错配就在这里用得淋漓尽致。

什么是期限错配,就比如说一个年化48%的贷款,很多中小企业是无法承受的。借一百万,一年就要还48万,谁借的起?但中小企业经常需要一笔资金过桥,如果只是一两个月期,借100万,利息也就4~8万,他们也借得起。但P2P们为了吸纳更大额的投资,标的基本都是一年期,大多是三年期的。因此,标的会被平台拆分到各个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上。

这样看起来,貌似行得通。但风险其实更高,因为很多企业是捆绑在一起的,一个爆雷,可能一起爆。

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种,最后都必然走向爆雷。

4.P2P团灭

时间进入2018年,整个中国经济宏观债务已经逼近警戒线,过去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收尾,中国的“去杠杆”政策越来越深入。

去杠杆说白了就是降低负债率,结果必然直接造成资金面紧张,导致流动性紧张,诱发了不断高息揽储的P2P爆雷。

2018年端午节期间,著名的高返平台唐小僧突然爆雷了,拉响了P2P爆雷大潮的导火索。

接着,联璧金融、牛板金、投之家各类知名大平台纷纷倒塌。

截止2018年12月底,爆雷平台848家,同比2017年扩大了42.7%。

直到2019年1月21日,一份红头文件在互金圈流传,大致的意思是除了严格合规的平台以外,其余机构要能退尽退,应关尽关。

接着,地方紧急出手,决心要团灭P2P。

最后,P2P集中的大省——浙江、广东、上海、北京,在今年陆续采取行动。直到今年11月中旬,完全归零。

5.互联网金融大梦一场

从无到有,再到繁荣,最终消亡,P2P怕是最为短命的行业之一。

正如前边所说,金融最核心的东西是信用,但正如江南愤青所言,围绕流量做生意,让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电商,只追逐数据和利益。

我们的P2P野蛮生长,需要流量,需要撬动城镇居民们的存款。流量最大的成本是运营成本。运营过程里大家推杯换盏、觥筹交错,花着投资人的本金?可不一定,没准他下一轮带着高昂的收益退出,又有了新的人接盘。

这十年来,国内互联网高度发达。技术的升级带来了效率的提升——一秒钟投资,一分钟放款。加上更大面积的传播,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,甚至透支了十多年的需求。

一边是P2P产品的投资端,而另外一端,是包括了714高炮这种现金贷的借款端。这种技术的提升,带来的是技术的过度利用,以个人杠杆的方式,透支榨取着每个人的未来价值。

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游戏当中,谁都没能脱身。

普通人投进了自己几年的积蓄,血本无归;P2P老板即便大量逃到了东南亚,最后也被追捕回来,锒铛入狱,好像也成了输家;

关键是,道歉有用的话,要警察干嘛。那些血本无归的投资人,钱也拿不回来了。他们才是这场流量游戏中,最大的炮灰。

P2P这场骗局,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大梦一场。

热文榜单